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如何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移转化?如何保障科研人员在转化收益分配上享有更大自主权?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以下简称“牧医所”)深入推动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工作,强化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体系和制度建设,探索科企融合发展新模式,多渠道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实现了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为行业树立了典范。
2020年5月,科技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成为全国首批40家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之一。通过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的部分或全部所有权,牧医所打破了传统成果转化中的“一锤子买卖”模式,建立了“科研—转化—科研”的良性循环。
对于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这项改革措施,赵桂苹很认可。在牧医所支持下,赵桂苹团队的“鸡抗病新品系的培育方法及与鸡抗病能力相关的SNP标记”发明专利,被作为职务成果进行赋权,赵桂苹团队享有成果所有权的70%,所里享有30%。这一举措不仅获得了800万元的转让费,赵桂苹团队还通过作价入股的方式,用获得的70%收益购买了公司约1%的股权。与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科研人员从“旁观者”转变为“合伙人”,对成果转化充满了更多的期待和动力。
赵桂苹说,赋权改革,使得团队这个成果转化变“先转化后奖励”为“先赋权后转化+股权奖励+销售提成”,形成了“技术股+现金股+销售提成”组合激励模式,将成果完成人与转化项目长期收益发展绑定。科研人员成为企业的“合伙人”,小组成员对成果转化的潜在收益有了更多期待。这种形式促使科研人员更加主动作为、积极地推进科企融合。
牧医所副所长李俊雅表示,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真正的完成创新价值。通过赋权试点改革,将成果完成人与成果绑定,实现成果产权对科研人员的长期激励,转化意愿更加迫切。
截至目前,牧医所已完成22项职务科技成果的赋权,赋权成果完成人可分配收益大幅增长。
为确保科研人员能够充分享受科技成果转化的红利,牧医所建立了多维度的激励机制。除了转化本身的收益分配,科研人员还能享受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院级和所级的额外奖励:成果转化纳入团队的绩效考核;成果转化优秀团队可获得牧医所重大成果转化奖励;优秀成果转化项目有机会获评中国农业科学院院级层面奖励,优秀个人有机会获评“转化英才”;成果转化也成为职称评审的重要业绩条件……
赵峰带领的鸡营养代谢与调控团队凭借研制出的单胃动物仿生消化系统等关键设备,实现对饲料原料营养价值快速、精准的工业化评定,不仅为企业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所带来的成本,还获得了牧医所的重大成果转化奖励。
此外,为更好调动全院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积极性,中国农业科学院专门设置了成果转化奖,涉及稳产保供贡献、乡村振兴贡献、科技开发奖及知识产权转化奖4个类别,对获奖人员在职称评审、评奖评优方面做倾斜,并有相应的资金激励。获评院级“转化英才”的科研人员享受一定的岗位补助支持。这些举措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热情,推动了更多科技成果的落地应用。
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牧医所从始至终坚持“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真正的完成创新价值、不转化是最大损失”的理念,通过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牧医所不仅解决了科研成果转化难的问题,还为公司可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近年来,饲用酶工程创新团队执行首席科学家姚斌院士带领团队,加快实现饲用酶有关技术和成果的产业化。其中,“耐热植酸酶发酵生产技术”赋权成果于2021年转让给美国的一个企业,开创了牧医所首次技术转让国外的先例。在所里的支持指导下,姚斌院士团队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与武汉新华扬和山东隆科特分别共建饲料用酶联合实验室和工业酶联合实验室,企业每年提供固定经费用于研发技术和技术转让合作。双方建立了“企业出题+团队答题攻关”的转化合作模式,联合攻克行业关键技术难题,打通了成果快速产业化的通道,实现了研究、产业力量优势互补,加快适应市场的新产品的培育和产业化,提升了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这种“企业出题+团队答题攻关”的转化合作模式不仅加快了成果产业化的进程,还提升了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在所里支持下,赵桂苹团队组建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白羽肉鸡研究中心。依托创新联合体,开展了灵活性更好的对外合作,集中力量联合国内优势科研院校和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解决科研单位推广能力弱、转化难的问题。
尽管想让研究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但担心有关政策有变化、转化不好被追责等原因,一度束缚了科研人员的手脚。为打消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顾虑和担忧,牧医所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转化体系和制度保障,极大打消了科研人员的顾虑。
一方面,牧医所建立了详细的成果转化规章制度,确保每项有关成果转化的规章制度的详细透明,让每个环节有矩可循;另一方面,牧医所还成立了专门的成果转化处,定期组织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等相关培训;为科研人员提供一对一的专业服务,包括成果定价建议、转化合同拟定、风险点控制、法律服务等,极大地简化了成果转化程序,减少了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
“好技术一定要走向市场,行业的应用才是好技术的试金石。”赵峰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正常采访时感慨,“倘若团队成果仅停留在实验室,留下的只能是论文和专利证书,无法对产业的发展产生作用。我们团队的成果转化实践一年能为行业节约上亿元的饲料成本,让大家更加坚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决心和信心。”
与企业合作多年,赵桂苹深刻体会到,并非有了专利就能转化,也不是科研人员转出了专利企业就一定买账,急功近利地盲目转化会导致资源浪费。“作为科研人员,要及时抓住赋权改革等成果转化机制改革的大好机遇,进一步探索市场需求,做好科研服务,实实在在帮企业创造价值,才能将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未来,牧医所将继续深化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工作,完善转化体系和制度保障,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宽松和优越的转化环境。同时,牧医所还将逐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更多科技成果的落地应用,为行业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