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河南青贮小麦事件,捅了全网的马蜂窝,之所以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是因为涉及到粮食安全,尤其是今年各国都疯狂屯粮的这个节骨眼上。不过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中国的粮食自给率到底是多少,为什么有些媒体说是70%,有的说接近100%,差别这么大,到底谁在扯淡?
其实都对,具体多少,要看你如何定义粮食,如果是给人吃的口粮,比如大米小麦这类谷物,那基本国内就解决了,但如果把家畜的饲料粮也算上,比如玉米、豆粕这么多东西,那这自给率蹭就下来了。
所以粮食安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口粮安全,广义指的是整个食品与营养结构的安全,按照当下一个时髦的说法,叫大粮食安全,不仅包括谷物,还有肉、蛋、奶、蔬菜水果,而青贮小麦事件会发生,其背后恰恰反映了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一个越来越尖锐的矛盾,那就是:
其实到了今天,国内牲畜吃的粮食,比人吃的还多,那么这期视频,我就跟大家探讨一下,国内牲畜们的粮食和肉类消费,安全吗?饲料用粮会不可能影响到口粮的安全。
改革开放这四十年,中国的农业发展,就像一头野驴,跑起来就不停,到底有多猛,连咱们自己人都不敢相信,2021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增长到6.83亿吨,而我查资料的时候发现,在十几年之前只有4亿多吨的时候,当时很多国内学者鉴于耕地和水资源的限制,预测到2020年时,中国的粮食产量几乎不可能突破6亿吨。
不过粮食产量上来了,但新问题又出现了,那就是生活好了,咱们也变得无肉不欢,以至于一看到韩国人吃的那一碟碟小凉菜,就捂着嘴嘎嘎直乐。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咱们的人均肉类年消费量,从1980年的14.6公斤,猛增到2017年的61.7公斤,37年增长到4倍,而且每年还在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1年全国生猪共出栏6.7亿头,牛4707万头,羊3.3亿只,鸡鸭鹅这些小家伙都是几十、上百亿级别的,而且每年都要增长3-4%,猪肉增长就更快了。
不过咱们的肉类消费量,和西方国家还差点意思,老美、土澳这些发达国家是咱们的两倍,不是一直想过吃大牛排、住大耗子的美式生活吗?这才哪到哪,所以成长的空间非常巨大。
吃饲料,而且是各种饲料,人家牲畜也是要讲究膳食平衡的,那我挑几个重要的说一下。
首先是主食,也叫能量饲料,也就是给鸡鸭牛羊提供主要热量的饲料,相当于人吃的馒头米饭,所以能量饲料是饲料中的主体品种。
能量饲料还能再细分,比如谷物能量饲料、糠麸类和植物茎块类三种。其中谷物能量饲料最重要,包括玉米、小麦、稻谷、大麦、燕麦等等,和人吃的一样。尤其是玉米、小麦、稻谷这三个,占饲料工业原材料的80%。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21/2022年度,我国饲料用粮(包括进口)将达到2.94亿吨,而口粮消费是2亿吨,所以动物吃的比人吃的多。
目前来看,还占不了太多口粮,是这么个事,知识点来了昂,谷物能量饲料里,主要是玉米。玉米真是个好东西,它的可利用能量在谷物中是最多的,不仅粗纤维含量低,淀粉含量高,脂肪含量也大,而且亩产还不小,能达到600-700公斤,经济实惠,口感还好,所以玉米被称为“饲料之王”,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1年我国玉米的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0%,是三大主粮之首,但绝大部分用做饲料粮,所以饲料圈内叫 “一粮独大”。
具体怎么个独大呢,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21/2022年度,我国饲料用粮的2.94亿吨里,其中2.2亿吨是玉米,占74.8%,剩下的7400万吨才是别的粮食。
玉米产量虽然大,但人吃的只是零头,我根据农业部2020/2021年度估算,饲用玉米的消费量占玉米总产量的66%,29%是工业用途,比如生产乙醇、味精什么的,剩下的5%才是人用来吃的,其他机构跟我算的差不多,我估计没几个人天天啃玉米棒子当饭吃吧?在国际上是相同,大部分玉米用作动物饲料。
而2021年咱们一共消费了2亿吨左右的口粮,总产量是6.8亿,目前来看,整体上饲料粮对口粮还没有非常大的威胁,不过局部有一定的侵占,尤其是玉米不足或者价格持续上涨的时候。
但如果要是像美国人那样吃肉,人均肉类消费量翻倍,那情况就变了,要不就扩大玉米的种植培养面积,要不就多进口,而根据农业部2021年的数据,玉米培养种植面积是6.4亿亩,已经达到了总耕地面积的1/3,如果翻倍,肯定会侵占水稻和小麦这两项主粮的用地,这肯定不行。如果像发达国家那个吃法,未来庞大的饲用玉米需求,单靠国内是不行了,要大量进口,除非想别的办法。
实际上,这几年玉米的进口量确实在大幅增加,尤其是这两年,2020年首次突破1000万吨,2021年猛增到2835万吨,翻倍了,而往年才三四百万吨。从进口国别来看,2021年我国主要从乌克兰和美国进口玉米,占比分别达到29%和70%。结果今年乌克兰农民都俩鸭子+一鸭子,撒丫子跑了,所以未来会加大对美国玉米的进口,因为老美是全球第一玉米生产国。
进口突然增加了这么多,一部分原因是国内玉米去库存后,存粮不多了,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和美国签订了贸易协定,他们强烈要求咱们买,咱们也有需求,买卖就成了,结果今年突然天下大乱,没想到歪打正着,把某些外媒气了个死,说咱们恶意囤粮。
2021年我国玉米的产量是2.73亿吨,2.2亿吨用来做饲料了,所以饲用玉米基本能自给。2021年的自给率是90.6%,往年进口只是零头,所以基本自给,目前大家不用太担心。
小麦和稻谷也有用做饲料的,但不如玉米好,所以并不多,除非小麦的价格比玉米便宜了,那也有人拿来喂畜生,平时这么做的少,国家也严格控制。
剩下的能量饲料比如糠麸类(米糠和麦麸做的饲料)、植物茎块类(地瓜等)占比较小,不展开讲了。
好了,说完了主食饲料,再说另外一种,叫蛋白质饲料,这个对咱们来说是个烦。
只要是能跑的活物,不仅要主食,还要补充蛋白质,人是通过吃肉蛋奶来实现的,那牲畜你不能喂它们肉蛋奶,所以要喂它们蛋白质饲料,主要是植物蛋白,具体点说,就是豆粕、豆饼、花生饼这些东西,尤其是豆饼(粕),也就是大豆榨油后的副产品,是国内畜牧业最大的蛋白质来源,占总量的80%左右,所以饲料圈叫“一豆独大”。
豆饼(粕)因为蛋白质含量极高,粗蛋白质含量高达40%以上,所以是极佳的蛋白质饲料,主要用来喂猪和家禽。
但一提起大豆,那真是浑身难受。大豆原产于中国,但我们已经从大豆最大出口国变成了最大进口国,国际市场上50%以上的大豆被咱们买走了,主要用来榨油,剩下的豆粕就用做饲料或者是肥料。
根据国家粮油中心四月份发布的最新数据,预测 2021/22 年度我国大豆供给量是1.1亿吨,85%的大豆是进口的,自给率只有15%。
具体到豆饼(粕),总供给量达到了7451万吨,居世界第一,当然绝大部分,还是靠进口大豆,其中用来做饲料的,是7240万吨,可以说基本没浪费,全拿来喂动物了。
也就是说,国内的豆饼(粕)是有多少用多少,是一种“紧平衡”的状态,每年的增幅都不小,所以大豆的进口量每年都在增加。
大豆这个东西,你只能战略放弃,因为这玩意单产太低,平均下来亩产只有129公斤,9300万吨的进口量换算成种植培养面积,大概需要7.2亿亩的地,咱们就不到18亿亩,还是进口那部分,自给的话就是作死,咱们首先要保证的是口粮安全,所以只能从巴西、美国等国玩命进口。
所以中国想要提升人均肉类消费量,大豆是个严峻的挑战,如果巴西等国能在大豆事业上再攀高峰,那就有戏,一旦到了瓶颈,或被别人掐住,咱们就要想别的办法了。
除了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还有两种饲料是给牛羊这些反刍牲畜吃的。一种是粗饲料,指的是粗纤维达到18%以上,含水量低于60%的饲料,比如秸秆、干草类,这种饲料是牛羊的主要饲料来源之一,当然除了粗饲料,也得喂玉米豆粕等粮食补充能量和蛋白质。
所以给反刍类牲畜吃的还有一种叫青饲料,含水量超过60%,人送外号“草罐头”,比如新鲜牧草,最近很火的青贮玉米和小麦就属于这类,青贮饲料要经过密封、发酵才能用,一般是搭配精饲料和粗饲料给牛羊吃的,总的需求量并不太大,而且主要是用玉米,因为玉米长得比较伟岸,料多便宜有营养,很少用小麦,因为不管是亩产还是营养的东西,用小麦当青贮饲料都不划算,河南是因为去年遭了灾,玉米缺得厉害,从外地调运输成本又太高,所以养殖企业急眼了,只能收新鲜小麦应急,大家只要知道,这不是常态就好。
要充分理解中国的饲料问题,就要说一下国内的畜牧业产业体系。在中国人的肉类消费中,是“一猪独大”,接近40%,水产品第二,接近1/4,禽类第三,接近1/5,其他指的是兔子肉、驴肉这些,牛羊肉最少,就是零头,所以即使是青贮玉米,消耗量也不大。之所以吃得少,一部分原因是价格问题,一斤牛羊肉可比猪肉贵多了,主要就是料肉比太高,白羽鸡是2斤饲料出1斤肉,猪是3斤,牛是6斤料出1斤肉,那能便宜吗,另外就是有膻味,很多吃货受不了,咬一口就浑身哆嗦。
咱们中国人是真的喜欢猪肉,猪是农耕民族的最爱。网易前几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搞了个排名,你们可以看看在消灭猪肉这样的一个问题上,自家省份的战斗力是多少。
但猪这个宝贝,不能以草为主食,需要大量的能量饲料和蛋白质饲料,所以进口的这些玉米和大豆,大部分都喂了猪。
那么总结一下,国内畜牧业饲料中的主体,是谷物能量饲料和蛋白质饲料这两种,能量饲料主要靠玉米,大部分是国内自产的,但进口量慢慢的变大,蛋白质饲料要靠大豆,很不乐观,绝大部分靠进口,依赖性进一步增大。
那么全国饲料用粮的总体自给率是多少呢?这个没有官方数据,根据一些学者的估算,总消费自给率在65%—70%之间浮动, 2015年之前跌得厉害,大量进口,但这两年有所回升。
熊学振 杨春《中国粮食安全再认识:饲料粮的供需状况、自给水平与保障策略》
也就是说,1/3左右靠进口,我用进口大豆和玉米的数据估算了一下,基本也是这个数,所以总体上不太乐观,这有现成的案例,2019年非洲猪瘟导致出栏量下跌了1/5,肉价就涨上去了。不过我不想制造焦虑,因为饲料粮全都进口不了的话,那地球得乱成什么样?到时候就不是担心吃肉的事了,只要口粮到位,天就塌不下来。
那么如果以后咱们的肉类消费量继续增大,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吃货们的需求,该怎么办呢?
除了培育玉米优质品种,提高单产,有些专家还给出了一些建议,大家一块儿来看看靠不靠谱。
首先是少吃猪肉,多吃牛羊肉。原因很简单,咱们国家耕地面积虽然不大,但是草地面积非常大,比如青海、东北、内蒙这一些地方,根据2021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公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我国天然牧草地有31.98亿亩,是耕地面积的小两倍,能扩大牛羊的养殖,然后再种上豆科植物来提供蛋白质。
但我认为不太靠谱,咱们的草地面积是大,但条件大都不太好,很多草地冬季没草,不能用,只有25%的可以过冬,要人为的建设优质的牧草基地,这叫改造自然,成本嗷就上去了,否则不可能到现在牛羊肉的消费还是零头。
不过有一个事很有意思,那就是很多巨大的光伏发电厂都建在荒地上,光伏板挡了光,没过多久,面板下面竟然长出了草,附近的牧民一瞅,反手就把羊群赶到发电厂去蹭饭,还省了员工除草的负担,这真是意外的发现,要是光伏发电的用地面积能不断增大,多少也能增加点牛羊肉的产量,但增量有限。
第二个方法,利用秸秆做饲料。中国每年都产生天量的秸秆,大概有7亿吨,怎么样处理一直是个烦,现在狠抓环保也不敢烧了,所以利用秸秆做饲料就成了一个选项,而且也有这么做的。麻烦就在于,秸秆中的粗纤维含量太大,不好消化,所以供给的能量太低,只能做粗饲料给牛羊吃,饲料粮一点也少不了。如果要提高效率,一定要通过生物技术对秸秆进行降解,把纤维素转化为粗蛋白和粗脂肪,这样猪和家禽也能吃了,这也是现在的一个研究热点,目前还没有重大突破,不过一旦可以大规模使用,那吃货们就有福了。
第三个方法格局就大了,那就是多吃鱼。为啥呢?因为鱼生活在水里,不需要维持恒定体温,所以消耗的能量大幅度减少,而且水体中有天然的营养的东西,所i有对饲料的依赖远低于生猪和家禽,是一种节约型的养殖种类。所以有些学者提倡少吃猪肉多吃鱼。
这个方案我看是最有希望的,因为我们不仅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还有4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疆,让大海成为“蓝色粮仓”是个好主意,根据《中国食品报》报道,我国可用于养殖的海域面积超过120万平方公里,把一大片海域围起来,然后在里面养鱼、扇贝等海货,而且还可通过海洋中的天然饵料,饲料用粮就大幅度减少了。
其实这个事咱们从五六年前就慢慢的开始干了,而且现在已经有点规模了,2017年的计划是,到2025年要建立200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现在已经有了153个,其中59个在我们大山东,占39%,比如烟台那边的海洋牧场,最近经常上电视,而且还在搞海上综合体,海上城市,全力发展海洋旅游项目。
也不复杂,弄一些钓位,把大批空军勾引过去,这样既可以让他们过过眼瘾,又能刺激渔具,防晒霜等行业的消费,最关键的是还能转移这些闲人的财富,拿来为全国人民的吃肉安全做贡献,但我强烈建议要建立黑名单制度,防止那些“海钓邓刚”跑来盘老板,钓多了也不拿走,非要缠着牧场经理拿海参鲍鱼来换,到最后连钓费也给退了,这肯定不行,绝不能让这些“讹社会主义海鲜”的人得逞。
只要把海洋牧场搞大了,那就海鲜自由了,拿馒头片夹三文鱼吃的日子就不远啦,会减少一部分猪肉的消耗,更重要的是,确保特殊时期,蛋白质食物供应的稳定性。
有人可能会说啦,唉~我就不爱吃海鲜,那你还吃猪肉,到时候没肉吃了好歹有个备选,当然海鲜过敏的人就没办法了。
除了这些内部手段,要保证中国人的吃肉安全,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提高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导权,要让别的国家比如阿根廷巴西这样的,不仅愿意给中国人供货,还要让他们头铁起来,不怕某些国家的威胁,敢于给中国供货,这样就不怕某些坏种搞什么“饥饿联盟”,掐住饲料粮的进口霍霍咱们。
也就是说用强悍的国力,保证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的进口,要达成这一点,尤其要看海上军事力量的发展,因为人这种动物,从在树上当猴的时候算起,就只看动手能力,和孔雀这种花里胡哨的东西它不一样,不信瞅瞅往塞尔维亚飞的那十几架运20,这还只是运输机,就把老欧洲吓成什么样了?
不仅是口粮、饲料粮,别的行业也一样,现在国际外部环境的恶化,比如出口产品和企业被制裁,国外优质资产收购困难等等,铁矿煤炭等大宗商品没有定价权等等,缘由是咱们缺乏国际贸易的主导权,而咱们现在挣的就是这个。
不过,即使成为蓝星头号强国,人吃的口粮还要握在自己手里,永远不能指望别人,因为即使他们愿意给中国供货,但突然遇到什么重大变故,比如乌克兰这样的,或者是自然灾害或农作物得病绝收,那咱们找谁要吃的,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也不行,不要抱这个侥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