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至10日,2023(第二十一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在北京召开,主题是“致敬长期主义”,上百位知名企业家齐聚一堂、畅所欲言。
在会上,企业家、年轻创业者与众多专家学者一起回首来时路,同时希望把握好当下机遇,为将来的目标努力奋斗——他们怀有崇高使命感和强烈责任感,对未来充满信心,努力实现实业报国的梦想。
第一,务实。做企业不能好高骛远,要一步一个脚印,不能有侥幸心理,一分汗水一分收获。创新也要务实,也要追求有目的、有质量、有效益的创新,而不是盲目创新。我们老讲不创新等死,盲目创新会找死,而且死得更快。所以,我们肯定要坚持务实的态度,包括企业未来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目标,都要务实。
第二,专业。企业未来的发展是要走专业化道路还是多元化道路的问题,一直都有争论。我主张专业化,就是在技术上、产业链上、市场上有相关性多元。
我们已确定进入一个高水平发展的时代,这样一个时间段企业得好好研究,要不要转型?要不要转行?转型并不代表一定要转行。没有落后的行业,只有落后的技术和落后的企业。企业用转型的方法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做成细致划分领域的头部企业,也是我们做专主业的一个思路。
第三,长期。做企业不是百米冲刺,是马拉松式的长跑,是久久为功的事业。我认为,企业的困难时期正是企业家大显身手的时候,企业家的使命就是克服困难。我以前写过一段话,说企业家是对成功充满渴望的人,是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的人,是有家国情怀的人,是永远面向正前方的人,这也是我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解。
第四,人本。做企业要以人为本,管理实际上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我写过4句话,“企业是人,企业靠人,企业为人,企业爱人”,员工、客户、投资者,这恰恰是我们做企业最核心的人,把这三类人都关心到了,我们的企业就有了做好的基础。
我在企业内部讲“三要、三不要”。一要积极主动变革,不要“躺平”。二要坚定信心,不要焦虑。三要聚焦主业,调整产业体系。在压力大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多思索,如何建立系统思维,并正视自身优势和不足,及时作出调整业务边界。
新希望创立41年,穿越了多个周期,见过了很多风浪,我们有准备、有腾挪空间。多年来,我们规范经营、重视风控,已成长为一家具有较大规模的企业。
我经常把企业比作一艘大船。我们创业30年时提出,走出崇山峻岭、奔向大海;去年创业40年,我又提出,迎着风浪、继续远航。今天,新希望显然已是一艘大船了,年销售额已超过2700亿元。我们在整个世界拥有超过600家子公司、近10万人员工,以及从田园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我们跟老百姓联系得更紧密、跟农民朋友走得更近。
大船往往掉头慢、转向不及时,但是我们也发现了大船的好处。很多企业说要“拧毛巾”,毛巾拧一拧总有水,有水就能熬过去。相比之下,我们可能是一条浴巾,40多年的发展让这条浴巾储水更多,赢的机会更大。船大、家底厚,在风浪中我们应变的手段就能更多。我们多年积累的家当,随便拿出一块来就是宝贝。
比如,我们的育种体系比较健全,食品板块发展不错,华融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也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些都是我们应对周期的底气。在目前的产业基础上,我们要做强做精饲料和养殖这两个领域,同时也要在消费的人端上发力。
我们创新变革的脚步不能停,就要练好内功。强主业、优结构、降成本,科技驱动是法宝。我们持续加大在数字、生物领域的投入,今年围绕主业承担了多个国家级中长期重大科研项目,在禽类的品种研发上取得重大成果。
未来在年轻人身上。我们要继续下大力气培养年轻人,为集团未来发展储备生力军。我们已走过40年,相信还要走过新的40年,还有下下个40年。这就是我们的期盼。
海信是一家营收规模近2000亿元、拥有10万余名员工的公司集团,其中有2.4万名外籍员工,海外收入占总收入的41%,可以说,海信已经是一家跨国公司。
首先,我们大家可以很自信地讲,海信在体育营销上的长期坚持和一系列尝试,慢慢的变成了中国企业、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一个现象级事件。开展体育营销是海信发力国际化、坚持打造自主品牌的战略选择。伴随而来的是,海信全球知名度和海外收入的大幅提升。
其次,全球化的另一面是本土化。海信每到一个国家,会把销售、市场、服务甚至财务、人力资源等职能都建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公司。目前,海信已经在全球五大区域形成了产销研一体化的布局,在全球拥有34个工业园区和生产基地。
再次,海信在跨国并购上展现出果断的魄力和高效的跨文化整合能力。2018年开始,海信接连收购了东芝电视、古洛尼和日本三电控股3家历史悠远长久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并推动这一些企业扭亏为盈,经营状况持续好转。
海信连续并购并整合成功,现在看来最重要的经验之一就是坚持“尊重当地文化+移植海信管理”的原则。
南京大学教授赵曙明认为,以海信为代表的中国企业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道路,在经营实践中形成了典型的中国式管理。
最后,我想谈一下信心。有句话叫作——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但只要我们发展的决心足够坚定,真正理解什么是长期主义,就一定会在别人犹豫、担心甚至恐惧之时,听从内心的召唤,作出事后被判定为正确的决定,同样也有信心跃过“船到中流、人到半山”这一转型时刻。
我一直都强调,企业家总是乐观主义者,而非机会主义者。无论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企业家理应充满自信和希望,并带着希望去投入,等待收获。
第一,善于把握大势,找准战略定位。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形势错综复杂,不确定性显著增加,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仍处于加速演变中。在此背景下,民营企业家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智慧和定力,精准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机遇和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结合实际找准企业的战略方向,坚持“听党话、跟党走”,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中实现企业自身的发展。
第二,坚持创新创造,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广大非公有制企业要坚持面向世界科学技术前沿,将基础研究作为企业保持长期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发挥自身在产业链供应链强链补链中的非消极作用,通过不同所有制企业、大中小企业、产学研力量融通创新,有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加强与国家科技战略的对接,加大科研投入和研发攻关,全方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三,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激发增长新活力。新质生产力涉及的产业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发展前途广阔等特征。广大非公有制企业要加快布局,把新产业作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的主攻方向,努力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激发增长新活力。
第四,拓展国际视野,不断的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非公有制企业应当热情参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主动投身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热情参加全球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积极把握国际需求、适应国际规则、引领国际标准、开拓国际市场。
第五,弘扬企业家精神,厚植企业社会底蕴。从长久来看,企业要持续健康发展,要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自觉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为己任,用法治方式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要热情参加乡村振兴,促进社会共同富裕。
今年,《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围绕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大对民营经济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提出31条硬招实招,为民营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衷心希望各位企业家胸怀产业报国、实业报国的决心,树立创新拼搏、追求卓越的信心,永葆扶危救困、回馈社会的真心,以实际行动塑造良好社会形象,为年轻一代作好表率。
今年,是通威发展的第41个年头,我们已变成全球领先的涉足水产饲料、高纯晶硅、晶硅电池三个领域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跻身“世界500强”。
改革开放40多年来,诞生了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抱负的企业家,他们日复一日、夜以继日地干事业、求发展、经营管理企业,正是这种孜孜不倦的追求,锲而不舍地推动着经济车轮勇往直前。因此,企业和企业家的价值和积极意义,任何一个时间里都不能小看。
70多年的新中国发展历史,4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史,已经一次又一次地证明民营经济是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
我们还要深刻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体系、转换增长动力,坚守主业、做强实业,自觉走高质量发展路子。有能力、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还要强化自主创新,在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更大作用。
2023年即将过去,2024年马上就要来临,我们肯定要增强信心、轻装上阵,推动民营经济实现健康、高质量发展。
我们企业所处的是养猪行业。这个行业风险大,周期波动也大。如何破解规模化养猪周期?如何破解规模不经济难题?我们的做法是,寻找技术的底层突破。如果我们把一个企业看作一棵大树,大树能够枝繁叶茂、诞生果实的关键就是根系。
靠创新提升科技能力,要发现新知识、新技术、新路径、新逻辑。当然,一定要有底层知识作支撑。我们要向下扎根,从底层构建我们的商业逻辑。今年年会主题是“致敬长期主义”,长期主义就是要不断向下扎根,然后向上奋力发展。
近5年,我们的研发投入很大,企业有1.6万名研发人员,大约投入了266亿元,研发人员工资支出59亿元。我们还长期专注于饲料研发。近20年来,我们每年的豆粕用量相当于行业平均数的一半。同时,我们牵手科研院所,用生物合成氨基酸把豆粕用量从8%降到5%、降到3%、降到1%,甚至不用豆粕就可以养猪。
牧原拥有9000名兽医,我们准备建一个“天网”,让养猪实现无病生产、无病养殖。我们的环保团队有6000人,能够把猪粪水变成水肥,帮助农民减投增收。
今年年会的主题是“致敬长期主义”,让我想到为什么OpenAI发明了GPT。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坚持长期主义。
大模型技术未来有三大发展趋势:第一,机器人,大模型让机器人能理解80%的指令;第二,有了大模型的加持,无人驾驶将真正的完成突破;第三,科学研究,如蛋白质分析、人类基因分析等,这将成为科学家的好助手。
我们的机会是大模型的产业化、行业化、垂直化、深度定制,我们要着力推进数字化转型、产业数字化、产业互联网。企业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产业链、最全的工业门类、最多的企业场景红利,大模型作为生产力工具可以与传统产业进行“数转智改”结合。
我认为所有的企业都要拥抱AI(人工智能),奋力创新。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创新要靠企业家精神。企业家不同于生意人,要坚持长期主义、理想主义。
(文字由《中国企业家》记者 梁 宵 李艳艳 张文静 李 欣 赵东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