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3月4日发布了重要的公告称,2025年3月3日,美国政府宣布以芬太尼为由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进一步加征10%关税。美方单边加征一定的关税的做法损害多边贸易体制,加剧美国企业和消费的人负担,破坏中美两国经贸合作基础。经国务院批准,自2025年3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一定的关税。有关事项如下:
二、对高粱、大豆、猪肉、牛肉、水产品、水果、蔬菜、乳制品加征10%关税。
三、对原产于美国的附件所列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分别加征相应关税,现行保税、减免税政策不变,此次加征的关税不予减免。
四、2025年3月10日之前,货物已从启运地启运,并于2025年3月10日至2025年4月12日进口的,不加征本公告规定加征的关税。(财政部)
对DEEPSEEK提问:国务院宣布自2025年3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一定的关税,将对国内养殖业和饲料行业产生哪些影响?国务院对自美国进口的农产品加征一定的关税的措施,将对国内养殖业和饲料行业产生多方面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大豆、玉米、高粱是饲料的主要的组成原材料(占饲料成本的60%-70%),加征一定的关税(大豆10%、玉米15%)将直接推高进口成本。若国内无法完全替代进口,饲料企业可能被迫提价。
短期影响:若企业已提前储备库存,压力可能滞后;长期则需依赖国内增产或转向巴西、阿根廷等非美进口来源。
饲料配方调整:企业可能减少豆粕用量,增加另外蛋白来源(如菜籽粕、棉籽粕),或推广低蛋白饲料技术。
中小饲料企业因成本控制能力弱可能被淘汰,大规模的公司通过规模优势和进口渠道多元化提升竞争力。
饲料占养殖成本的70%-80%(如生猪养殖),成本上升将直接压缩利润空间,尤其是中小散户可能面临亏损风险。
禽类养殖:鸡肉进口加征15%关税可能减少低价进口冲击,利好国内禽企,但饲料成本上涨会部分抵消这一优势。
进口替代效应:美国猪肉、牛肉加征一定的关税可能减少进口量,若国内供给不足,或推高肉类价格,刺激养殖户补栏。
消费端影响:若猪肉、鸡肉价格持续上涨,可能进一步传导至CPI,政府可能通过投放储备肉或鼓励进口其他几个国家产品平抑价格。
规模化企业优势凸显:具备供应链管理能力的大型养殖集团(如牧原、温氏)可通过远期采购、自建饲料厂降低成本。
转向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非美国家进口大豆、玉米,但需考虑国际市场行情报价联动和运输成本。
更多养殖企业可能向上游延伸,自建或参股饲料原料生产基地,增强抗风险能力。
加征关税短期内将推高饲料和养殖成本,加剧行业洗牌,但长期可能促进国内农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政策需在稳供给、控通胀与保护农民利益间平衡,企业则需通过供应链优化和技术创新应对挑战。